卵巢囊肿如何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 专家这样说

来源:厦门湖里天伦医院

卵巢囊肿的出现,我们一定要重视,特别是它的性质也需要我们及时的查明,在得病后,不但要注意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也要注意生活的调理。

卵巢囊肿症状

1、痛经:以前不痛经者开始痛经或痛经持续加重。

2、月经失调:以前规则的月经变得丝毫没有规律,经常让你手忙脚乱。

3、不孕:卵巢囊肿是导致不孕症的一个病因。这与囊肿的大小并无直接关系,原因还有待查明。

卵巢囊肿性质判断

1、症状方面

(1)年龄:18岁前,50岁后的卵巢囊肿要注意恶性。典例:年轻者多见生殖细胞肿瘤,年长者多见上皮性卵巢癌。

(2)月经:育龄妇女,卵巢囊肿,伴有月经异常多数为良性。典例:卵巢功能(生理性)囊肿、巧克力囊肿。

(3)腹痛:卵巢癌多数无腹痛,“静悄悄”而来,当然除外晚期患者(晚期已经无需鉴别了);相反,伴有腹痛的卵巢囊肿多数为良性。典例:附件脓肿、巧克力囊肿,囊肿扭转(能够发生扭转出现急腹症的患者,多数为良性)。

(4)消化道症状:临床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卵巢癌患者最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往往是消化道症状(类似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常做胃镜检查(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胃炎、浅表性胃炎等),接受“胃炎”治疗,但是用药往往无效。因此,5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不能解释的“胃病”,要高度警惕“卵巢癌”,不妨做盆腔B超检查。

2、体征方面

(1)良性体征:卵巢囊肿5-10cm,单侧,边界清楚,囊性,活动,无触痛,盆底无结节。

(2)恶性体征:10cm以上,双侧,边界不清楚,实质性,固定不动,触痛,盆底有结节。

(3)注意:附件脓肿,巧克力囊肿,体检情况与恶性体征类似,当然有经验的医师还是可以鉴别出来。

卵巢囊肿检查

1、腹腔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肿物的大体情况,可观察整个盆腹腔,在可疑部位进行多点活检并吸收腹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诊断及术后监护。但对巨大肿块或粘连性肿块患者禁忌施行,也无法观察到腹膜后淋巴结。

2、放射学诊断:MRI、CT等对肿瘤肝、肺及腹膜后淋巴结等转移诊断有帮助。腹平片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

3、其次:若囊肿为恶性的卵巢肿瘤,和其他肿瘤一样,能制造和释放抗原,激素及酶等多种产物,这些物质在患者血清中可通过免疫学,生化等方法测出,称为肿瘤标志物,提示体内存在某种肿瘤。

(1)抗原标志物CA125是卵巢肿物较敏感的肿瘤标记物。AFP是内胚窦瘤的最好肿瘤标志。未成熟畸胎瘤AFP值也可升高,AFP的升高常先于临床体征,它在诊断和监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激素标志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特异性很高的标志物,卵巢绒癌患者血清浓度也往往升高。颗粒细胞瘤及卵泡膜细胞瘤患者雌激素水平上升。30%的睾丸母细胞瘤患者尿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增高。

(3)酶的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H)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排出量增高。

卵巢囊肿治疗

1、食疗:治疗卵巢囊肿后人们最终没有得到康复的真正原因就是体液是酸化的,酸性体液不改变卵巢囊肿也就不会死亡,这就是因为做了手术和化疗后卵巢囊肿再度转移和复发的原因。要治疗卵巢囊肿还得从改善自身的体质开始,从源头上饿死变异细胞。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在饿死变异细胞的同时,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2、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是卵巢囊性肿块的统称,它对于身体的危害以及对它的治疗,取决于它的性质。 一般来说,如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又无证据提示肿瘤的话,多为功能性囊肿,可以密切随访,即2-3个月检查一次,以后再根据情况调整检查间隔时间;若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则多为卵巢肿瘤,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果同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及性交痛、盆腔有触痛性结节,则应考虑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

3、中医治疗:中医学认为,引起卵巢囊肿主要有以下诸因素。痰瘀凝结,忧思伤;虚生痰,痰饮停聚而阻滞气机,引起气滞血瘀、痰饮与血瘀结成块。痰瘀久积也可导致癌症。气血凝滞期或产后受寒,寒凝血滞。或内伤情志,抑郁伤肝,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也滞,气血瘀凝而致。若瘀积日久变成癌症。表现为除下腹部有肿块外,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见舌有瘀点。如为恶性者,下腹部肿块坚硬固定,疼痛拒按,皮肤不润面色紫;,舌有瘀点。恶性晚期患者可有腹水,形;枯槁,神疲乏力等症。

4、现代疗法:目前,国内外对卵巢囊肿的治疗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大多难以治愈,恶性肿瘤病程短,发展快,根据恶性程度高低手术切除的多少或放化疗的敏感度,复发有早有晚,手术后瘤体还会再复发、再生长因此大部分患者手术后仍然会再复发。


上一篇:少女也会得卵巢囊肿吗 盘点其五大特点
下一篇:卵巢囊肿烦人却不可怕 不重视可不行
厦门湖里天伦医院 网站版权所有 医院地址: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及医疗依据